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对于有些从古代传下来的祭祀仪式,孔子是遵守的。
子曰:‘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。为此,他们又返回到儒学传统,从《易传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等富有形上色彩的著作中寻求理论支持,发现其理论价值,作出新的诠释。
康有为认为,只有孔子学说能够充当宗教,但他是用西方基督教的模式来理解宗教的,这一点不同于汉代的公羊学,而是直接关系到中西文化的性质及其异同的问题。后来,随着西方科学、民主思想的传入,儒家文化进一步受到全面冲击,中西文化之争成为近现代中国文化论争的主题,而先进与落后,就成为中西文化的代名词。[4]《三国志·钟会传》注引。孔教会很快就寿终正寝了,这场辩论却留下了一些教训。这样看来,孔子的境界比老子更高,真正达到道家所谓圣人的境界了。
而要回应佛、道的挑战,就需要吸取它们的理论成果。他们将孔子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,以同情和敬意对待孔子,并且认为,孔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其重要价值。他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而且作了许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,因而受到当时人们的尊重,甚至有人说,子贡贤于仲尼[14]。
[19] 季康子是鲁国的执政者,苦于盗贼太多,向孔子请教怎么办,孔子回答说,如果你不贪求,即使是奖励他们偷盗抢劫,他们也是不会干的。这种原则需要一些前设条件,比如理性人、契约和社会公正等等之类。[10] 谁都知道,从事商业是最容易致富的。 理想的德治社会,是一个和谐而有秩序、有文章的文明社会,如同天上的星星,围绕着北极星旋转,而又群星灿烂,和谐相处。
曰:如斯而已乎?曰:修己以安人。实行德治,还必须要讲诚信,使人民感到可信,而不是口上说一套,另外又做一套。
[2] 这是托古代圣人以表达他对理想政治的渴望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说失去了任何价值。孔子的德治之学,严格说来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理念,并不是一套具体的社会政治理论。孔子提出德治学说以反对刑罚,是可以理解的。
尧的业绩就如同天一样广大无边,人民无法形容其伟大。所谓德治,就是以德治国。二、主张富民,反对聚敛 德治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富民政策。在孔子看来,使用刑罚,并不是治理国家的最好方法,更不是唯一方法。
这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。但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古主义。
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,人民应当成为真正的政治主体,同时又是德性主体,这样,不仅享有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法律上的一切权利,而且能享有人格上的尊严、信仰上的自由,使法治建设更具有人文精神。[1] 又说:巍巍乎,舜、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。
前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现实,无法超越。事实上,德性与政治、内圣与外王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,二者并没有逻辑上的等价关系,也就是说,德性并不是外王的充分必要条件,而只是一个必要条件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的道德素质在执法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,这既包括强烈的责任意识,又包括法律中和执法中的公正原则。子贡虽做过官,但他并不受此约束,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经营商业。后来,孟子从中发展出仁政学说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富民和教民都是重要的,但是,这里还有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,首先必须使人民富起来,然后才能谈得上教化的问题,这就是先富而后教。
《论语》记载说: 哀公问于有若曰: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有若对曰:盍彻乎?曰:二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对曰: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[9] 彻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税收制度,过去有很多争论,有人认为是什一之税,即十分抽一的办法。要做到这一点,还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人民,而不可随意使用人民。
在孔子看来,当时有些人暴富,如季氏之富于周公,就是聚敛的结果,而不是什么改革的结果。不仅对在上者要讲忠信,对人民也要讲忠信。
至于民信之,就为政者来说,则是贯彻始终的,并不是足食、足兵之后再取得人民的信任,更不是去食、去兵之后才取得人民的信任。比如春秋时商业发达,大商人运送货物,难道不用马来运输吗?总而言之,执鞭之士是同商业市场有关的。
文王时周只是殷朝的一个附属国,但由于文王实行德治而不用武力征伐,因此,三分天下有其二,即天下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民都归顺了周,因此才能统一天下。这就是二者的关系,也是德教的用意所在。子曰: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北辰是指北极星,相对而言处在最稳定的中心位置,其他众星都环绕着它旋转,和谐而有秩序,稳定而又运转,在孔子看来,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了。
根据哀公所说二,吾犹不足看来,以十分抽一的税法为彻是有根据的。在过去君权统治的时代,人民虽然不能成为民主社会那样的政治主体,但是在儒学的浸润下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享有道德上的尊严和人格的尊严。
藏富于民是儒家的一贯主张,只要老百姓富足了,在上者哪有不足的?如果百姓贫穷了,在上者怎么能够足?这实在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。外王之学是要解决客观的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,属于公共事务,包括各种社会阶层、集团、社群以及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,特别是政治、经济利益关系问题,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问题、组织管理问题,等等。
孔子决不认为商业本身是无义或无道的,他所说的道和义,是指社会的公正或公义。真正说来,德性是个人修养问题,靠个人的信念和自觉努力。
当然,仁居于核心地位。(三)孔子的德治学说,亦有其重要的价值。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发表评论,以及在经商中所做的许多事情,就是以孔子的德治学说为依据的。否则,就缺乏理念上的合法性。
孔子认为,要使人民归服于自己,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修文德以来之[21],即靠文化与德治吸引他们,而不能用武力。在现实中是没有这样的理想政治的,它只具有想象的可能性。
孔子并没有提出一套系统的有关德治的建构学说,只是提出了一些社会政治的理想原则。但作为治理国家的君子,最终要安百姓,要使人民感到安乐。
德性学说是儒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,也是儒学的基本核心,对于提高人的境界、实现人生价值、培养道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。当然,在富民的同时,还要伴之以教化,使人民知道道德的重要,提高道德素质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16:1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4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2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5:1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3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3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2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2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2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04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